国家林业局局长 贾治邦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始终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摆到重要日程上,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在世界上创造了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光辉业绩。
30年迈出三大步持续发展赋予林业重要地位
3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一直受到中央领导集体的特别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林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林业发展,30年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开启了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新征程。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恢复了林业部,同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森林法(试行)》,并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1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亿万民众年年履行植树义务,持续开展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30年来,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15.4亿株,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步,修订《森林法》,颁布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国务院批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数千亿元,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开辟了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形成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
第三步,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推动下,我国林业迈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中央投入3000亿走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之路
30年来,中央总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近3000亿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林业建设资金总额的96%%。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林业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的第一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生态产品的同时,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也取得显著成就。
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以林木种植、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竹加工、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30年来累计为社会提供商品材产量17.33亿立方米,人造板、木质地板、竹材及竹制品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7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为1978年的69.6倍,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林产品生产大国和国际贸易大国。
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面,森林文化、花文化、关爱野生动物文化、森林保健文化等生态文化日益兴起,生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修养,进一步推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0年来,林业利用外资72.51亿美元,与世界上1/3的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签署政府协定和林业合作协议,参加了11个有关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特别是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倡导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受到各成员国领导人的普遍支持,并被纳入《悉尼宣言》及其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次在多边外交领域提出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倡议,这项倡议已于2008年9月在北京正式启动实施。
30年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革新,林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经营林业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加。今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这项涉及25亿亩集体林地、关系9亿农民的农村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正在全国展开,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得到了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必将成为林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对中国今后30年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